現(xiàn)代發(fā)展理念下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
一、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在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中,明確制度在形成和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何
種價值取向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制度的實施還是制度文化的形
成,價值是其靈魂,沒有明確價值方向,那么在建設過程中很容易成為
無源之水,缺乏生命力。學校制度文化應當建立在以一定價值觀念為核
心構成的系統(tǒng)上的,否則相應的實踐工作便難以執(zhí)行。現(xiàn)代學校m。度同
任何制度一樣,產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主張和倡導什么、禁止和避
免什么就是它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存在于現(xiàn)代學校制度之中,也是人
們關于現(xiàn)代學校的價值觀念的反映。因此,探索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主價值
取向,成為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文化建設與學校自身各方面的條件關系密切,因此每個學校在建設
過程中,所實施的決策并不相同,價值取向也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
一些共同性的原則卻是不可背離的。
首先,強調以“人”為本。近年來逐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興起了“以學生為本”的大浪潮,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好的制度文化下,
所有的學校成員都是“本”。從教學目標來說,應當以培養(yǎng)“人”為終極
目的,學校不僅是對學生的教化,同時也能發(fā)揮教職工的潛能,使得教
師也能經歷不斷的成長。無論是執(zhí)行何種學校制度,制度首先應當以充
分尊重人,重視人為前提,同時為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條件,鼓舞和激勵人的
發(fā)展。
其次,強調以“研”為本。學校處在內外環(huán)境的不斷地交替變化中,
處在改革的浪潮中,更應改變過去只重教學不重研究的傾向,通過構建
學習型組織、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等,實現(xiàn)從“教”到“研”的轉變。
因此,好的制度文化下,教師能夠擁有自己的教學個性,有條件創(chuàng)新,
也為學校整體的研究文化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校管理者在制度的制定
和實施方面上,都應當適當無為而治,改變要求學校集體備課、統(tǒng)一教
學管理等做法,為研究文化的形成做好鋪塾。
最后,強調以“校”為本。正如前面所明確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
度之間的關系一樣,往往是更具學校自身特色的非正式制度在制度文化
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當本著設計“校本文化”
的觀念來執(zhí)行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以學校自治、管理自控、課程自主等
為學校制度文化的集中取向,才能擺脫制度本身的過多的束縛,使學校
更好地發(fā)揮其職能。
當然。學校在價值形成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受社會歷史文
化性的制約,存在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價值、群體價值內部之間、
學校內部與外部社會認同等的價值沖突,因此在價值取向過程中,避免
把現(xiàn)代學校制度中與倡導價值部分的價值簡單定型為不合理的、落后的
價值,而更應該深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不應過于強調對抗性忽視
價值共識與價值互補。
二、學校制度文化建設遵循的行為方式
(一)學校制度文化的完善
從我國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來看,一所學校運行之初所具備的只是一系
列的制度材料,因此要建立完整的制度文化,處理最基本的規(guī)章制度,
還依賴于一些具體的舉措以及學校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學校制度文化初步
建立以后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學校制度文化的完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
繼承與補充;二是揚棄與發(fā)展。
首先是繼承與補充。繼承不僅指對于我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成
分的繼承,還包含對本校自成立以來在長期的實踐中所積累的行之有效
的規(guī)章制度的繼承。而補充更強調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對于學校制度
文化系統(tǒng)中存在的不完備的地方有充分的認識,并適時進行補充。無論
是初建的學校還是歷史較長的學校,繼承與補充對于學校制度文化深層
的價值觀念部分的建立都是關鍵的一步。
其次是揚棄與發(fā)展。隨著學校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教育
價值觀也應當進行揚棄。部分傳統(tǒng)的教育價值觀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
求,而價值觀是學校制度文化形成的前提。因此,學校制度制定者和執(zhí)
行者應當根據(jù)實際需要對于傳統(tǒng)的學校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揚棄,
學校的成員都應當秉著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價值觀念對于學校制度文化的創(chuàng)造
性發(fā)展做出貢獻。
(二)保障學校制度文化有效建設的策略
1.塑造優(yōu)秀的學校領導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本身就包含著管理層面的概念。因此,管理者的素質
在建設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校來說。校長本人的價值觀和領導風格
會對學校文化的建設產生影響。因此,領導者在用人、管理的過程中,
要有理性,不能陷人人情的泥潭里,同時還要適當使用權利,正確駕馭
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以集體決策取代個人專斷,用審視取代盲從,在
學校中構建一個健康向上的領導文化,使教職工和學生自覺地執(zhí)行制度。
2.塑造良好的中層管理團隊文化
學校的中層管理人員處在校長和普通學校成員之間,對上,他們是
執(zhí)行者,對下,他們是領導者,因此他們在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中還起著
橋梁的作用,如果中層管理團隊的作用發(fā)揮得好,有助于校長和普通學
校成員之間的銜接。因此,首先要篩選好這一團隊的成員;其次,在團
隊里樹立與學校一致的價值觀念;最后,還要把握好中層管理團隊的核
心人物,這樣才能領導整個團隊發(fā)揮團隊應有的作用.保證學校整體的
共同發(fā)展。
3.塑造良好的激勵文化
良好的激勵文化對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有效實施產生深刻的影響。建立
與學校制度相適應的激勵文化一方面可以調動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另
一方面還能引導教職工進行更好地進行自主研究和教學,為創(chuàng)造一種更
具有文化氛圍的學校制度起促進作用。
(三)在學校制度文化建立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學校不是獨立與其他社會因素而存在的。無論是價值觀的建立還是
學校制度文化的策略的實施,更多的是從學校內部出發(fā)。然而,學校作
為一種客觀存在,與其周圍和內部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忽視的。正確處理
好這些關系,也為學校制度文化的設計創(chuàng)造了條件。
1.處理好與行政部門的關系
在我國,行政權力對于各個領域的約束作用是巨大的。在這樣的文
化傳統(tǒng)以及政治經濟體制之下,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學校制度文
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校制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
的影響、制約,如學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教育教學制度、課程管理制度
等。因此,如何結合學校自身條件來貫徹執(zhí)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決
策,對學校來說是制度文化建設必須要考慮和處理的問題。
2.處理好與學校所在社區(qū)的關系
現(xiàn)代學校與所處的社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社區(qū)是學校的重要外在環(huán)
境,其各方面的條件如物質、精神、文化等都制約和影響著學校的組織
形態(tài)和教育方式-一社區(qū)的人口因素影響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設置,制約
著學校的組織形態(tài)和教育方式;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是學校建立、發(fā)展的基
礎,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都建立在社區(qū)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之上,對社
區(qū)有很強的依賴;社區(qū)的文化狀況如民俗傳統(tǒng)、道德習‘喂等對學校的校
風、學生的精神風貌也產生重要的影響,等等。
3.處理好與教師的關系
學校發(fā)展的基礎是教師,學校的基本關系之一就是學校與教師的關
系。如何確定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確保教師在教學以
及科研中的自主性,是學校治理結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學校制度文化
的建立必須充分考慮教師,尊重和考慮教師的地位和勞動,為教師的科
研、教學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4.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
學校的目的就在于教書育人,毫無疑問,學生是學校存在的前提。
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涉及許多方面。不僅體現(xiàn)在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
土_,更體現(xiàn)在學生本身是否能夠在學校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在學校
制度文化的建設中,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從價值到內容都要從學生是
否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
5.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關于教師與學生誰為教學的主體的討論由來已久,這二者對于學校
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因此過分強調其中任何一方的主導作用都是不
正確的。不僅要保證教師教學和管理的地位,同時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
主選擇權和參與決策權,恰當?shù)靥幚斫處熍c學生的關系。
6.處理好與學生家長的關系
學生對于學校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家長的地位更加突出。家
長也間接參與了學校的管理與教育,因此,在推行制度建設文化的過程
中,也要充分考慮家長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為家長提供好服務的學校,
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并配合學生成長中的教育工作。因此,處
理好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就是尊重和重視家長的要求與意見,以獲得家長
的理解與幫助。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不論是政治經濟體制還是社會
其他領域都處于巨大的改革和發(fā)展的浪潮之中,因此,在構建現(xiàn)代學
校制度文化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很多。值得肯定的是,在各
方的努力下,我國在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上已經走出了一條路子,進行了
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盡管未來仍然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問題,但只
要朝著正確的發(fā)展方向行進,一定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本文轉自由余清臣和盧元凱主編的《學校文化學》,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