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編號: XX006-097 | 圖片尺寸:500mm*700mm |
瀏覽人氣:5475 |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譯文:
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畫外音》《三字經(jīng)》作為一部蒙學經(jīng)典,在梳理完中國歷史之后,開始進入最后一個部分。通過介紹一些具體生動的,古人勤學的故事,來告訴人們作為一個求學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學習態(tài)度,遵循什么樣的學習方法。而這其中就提到了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孔子被譽為至圣先師,學有大成,后世都尊稱他為“孔圣人”,而《三字經(jīng)》中所提到的這個項橐,只不過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那么,孔子為什么要拜他為師?這個叫項橐的孩子,有什么過人之處?
《正文》三字經(jīng)一直是通過講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既然是講學習誰最合適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誰是一個學習的楷模呢,毫無疑問是孔子。所以接下來三字經(jīng)講昔仲尼,師項橐(駝)。古圣賢,尚勤學,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當年孔老夫子拜項橐為師,而那時孔子已是一個學有大成的人物尚且還要勤奮學習,這里就引出一個新的人物項橐。項橐是春秋期間魯國一位神童,當然在歷史上沒留下多少關于他的確切記載,民間傳說很多,講他眉清目秀非??蓯郏谖夷X子中從小就認為項橐應該是胖墩墩的但沒什么理由,因為沒看到哪個記載說他是胖是瘦,但我就是這樣一個印象。這個孩子無師自通聰明無比,從小特別喜歡也特別善于去觀察周圍的一切,觀察人物,觀察自然而且與生俱來有一種鉆研精神,像這樣的孩子在今天往往是父母比較頭疼的,因為他什么都得問個為什么,什么都得追著往下問,一般父母見到這樣的孩子心情好時非常喜歡,心情不好時就煩得要命,項橐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雖然只有7歲但孔子居然拜他為師,后來的人就把項橐尊稱為圣公,因為孔夫子是圣人嘛,圣人的老師不論多大這個名字總得叫得大一點所以叫圣公。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他聽說在莒(舉)國有個小國,在莒國的東南沿海邊有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百姓非常淳樸但都很有學問,有這樣一塊知識寶地,孔子是哪里有學問就要到哪里去的,全世界的古代的這些圣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追著知識走,哪里有知識就到哪里去。文鐘寄語:圣人都是追著知識走,哪里有知識就到哪里去。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議我們出去旅游一次去看看這個地方,體察一下那里的民情感受一下那里人民的聰明程度。孔子就帶著眾弟子乘著馬車風塵仆仆就來到這個地方,到了一看,風景非常好,孔子正在非常高興地觀賞風景,觀賞長得非常好的莊稼,看見前面大路上有一群孩子玩,孔子的馬車就慢慢走過去,別的孩子噌噌全躲了唯獨有一個小孩就站在路中一動不動,這個孩子不用說就是項橐了,給孔子趕車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個比較勇武的人脾氣比較急就大聲呵斥,這個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擋在路中不走。那這個孩子呢聽了子路的話還是不動,還叉開雙腿叉著腰就擋在路中不動,孔子當然很有教養(yǎng)就在馬車上探出頭來問,哎,這個小孩子,這個小頑童,你攔在路中不走是什么意思啊。也不知道項橐認識不認識孔夫子估計是不認識,他一聽這位老人家叫他小頑童心里很不爽就下決心要作弄作弄這位老先生。他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這里有個城池啊有城墻啊,你車馬怎么過得去啊。孔夫子說,噫,這明明是一條路哪里有城池啊。就問他城在何處。項橐不是叉著腿站在那嘛,就指一指,城在足下。我腳下這里就是城池??鬃右豢催@有點意思,這兩腳叉開像城門,他用了一種象征,我就是城墻我擋著你。孔夫子一看這孩子不卑不亢氣質(zhì)非凡就動了一點童心,下車去看,看你腳下哪里有城池。一看,這小孩有點絕,兩腿中間放著幾塊小石頭搭了一道小城墻,那么就是有城墻在這里,是吧,人家沒說我的城墻有多高,就說有道城墻嘛??鬃泳蛦栠@孩子,哎,這個城墻有什么用啊,小孩答‘御車馬軍兵’,說我這城墻就是擋你這個車馬的,還可防防軍隊和兵。那孔子就說了,哎呀,小兒戲言。小孩子你就是開玩笑嘛,車馬從此過又當如何,你這么小一道城墻我車過去又怎么樣了。項橐說,這不對,這總還是一道城墻,既然是城墻你的車馬怎么過得去??鬃由舷麓蛄恐@個孩子覺得這個地方的人真是聰明,小孩子如此聰明伶俐,只不過這孩子有點恃才傲物??鬃右矐械酶@個小孩子多說因為他要趕路嘛,就跟他說,那我怎么辦呢。就問他,孔子已經(jīng)自降身份了。那項橐就說,哎,到底是城躲車馬呢還是車馬應該繞城而走呢?孔夫子一想,沒辦法,只能趕著馬車從他旁邊過去了。
《畫外音》孔子慕名來到莒國卻被年僅7歲的項橐攔住了去路只得繞道而行,這種事情雖說讓孔子有失體面但孔子畢竟是至圣先師學有大成,不會與項橐計較,可接下來卻發(fā)生了一件事讓這位博學的老者自愧弗如甘拜下風甚至愿意拜項橐為師。那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正文》孔子一進到這個地方實際上就輸給了一個小孩,心里難免也有點不爽,一路怏怏不樂。趕路,趕在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個農(nóng)夫正在鋤地,孔子心里不快嘛,就下來問那個農(nóng)夫‘看你忙忙碌碌 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他不是拿著鋤頭在鋤地嘛,看你那么忙,你知不知道你每天這個鋤頭要抬起來幾次啊,農(nóng)夫一下憋在那了,這誰知道啊,我天天種田我還一下下數(shù)啊??鬃雍退牡茏佣几`喜,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好像被問住了,正好僵在那時突然看見遠方趕過來一個小孩,就是項橐了,趕過來說,哎,我爸爸年年種地,原來這人是他爸爸,當然知道手中的東西每天抬起來幾次了,你老夫子‘行必乘車馬’只要出門就得乘馬車,那你一定知道每天馬蹄要抬起來幾次了,孔子當場蹶倒,搞不過這孩子,但孔子看到這孩子聰明得不得了實在是少見,那當然認定這就是個神童了所以就下車仔細打量項橐,跟他講,哎呀孩子,你的確才智過人這個沒錯,這么著,我出一道題你出一道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誰贏了誰當老師。項橐的回答是,不可戲我。你是老人家不可玩我,不能跟我開玩笑啊??鬃泳椭v,童叟無欺。不管老的小的都不欺。孔子接著就問‘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 地生五谷方養(yǎng)眾多生靈 且問小兒 天上有多少星晨 地上有多少五谷’出了這么一道題,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靠著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靠五谷生存,這兩樣東西都離不開,那我就問問你這個小孩子了,天上到底有多少星辰,地上到底有多少五谷,這題目照理說無解的。項橐怎么回答呢?‘天高不可丈量 地廣不能尺度(奪) 一天一夜星辰 一年一茬五谷’,天太高了我沒法量,地廣了我也沒法用尺子量,一天一夜星晨,一年一茬五谷,每一天有一晚上都是星晨,一年總歸一茬五谷,莊稼那時都是收一茬,不像今天有雙季稻三季稻,這個當時都沒有。孔子當時就幾乎要暈了,這個回答挑不出一點毛病。
《畫外音》孔子和項橐君子約定相互出題勝者為師,可讓孔子沒想到的是這個項橐雖然年僅7歲但卻才思敏捷聰明過人,孔子出的題根本沒難倒他,接下來該輪到項橐給孔子出題了,那項橐會給孔子出什么題呢?
《正文》該輪到項橐出題了,項橐說‘人之體比地小 目之眉比天低 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 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你孔子一上來就跟我講天啊地啊,那我不講那么大的,我是小孩嘛,我就講人身體比地小吧,那么眼睛上的眉毛比天要低吧,我們講點小的,兩道眉毛生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見,眉毛總是人人都看得見吧,那夫子您知不知道兩道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啊?這個還真沒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你總不能說眉毛兩根,這個肯定是不對的,是吧??鬃記]有辦法只好按剛剛的約定要拜師了,誰贏誰是老師嘛,剛剛要請教項橐,沒辦法了嘛,準備請教這個孩子怎么拜師,這時候看到項橐噗通跳到旁邊水塘里待著,孔子就問,你怎么跳水了,你干什么呢?項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禮啊,怎么樣請夫子也下來沐浴,要把孔夫子也請到池塘里去。那孔夫子就說了‘吾不曾學游 恐沉而不浮’,我沒有學過游泳,我要到池塘里就會噗通沉下去浮不上來了。項橐說不對,您這個話不對,鴨子不曾學游反而浮而不沉啊,說鴨子也沒聽說學過游泳啊,可鴨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說‘鴨子有離水之毛 故而不沉’??鬃由袭斄?,其實那個時候不理他就完了,孔夫子還跟他解釋,還是比較好為人師嘛,以為項橐在請教他,說鴨子因為身上長著這個毛,鴨毛是不沾水的,叫離水之毛,那鴨身上長了這個毛所以它不沉啊。項橐又說,哦,是這樣嗎,那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葫蘆沒毛,扔到水里它也不沉啊。這回孔夫子被他繞進去了,孔子說‘葫蘆圓而且內(nèi)空 故而不沉’,就是葫蘆是圓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項橐又說,鐘圓且內(nèi)空,何又沉而不浮???這個鐘啊,大銅鐘,廟里的鐘啊也是圓的呀,里面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來就沉下去不浮起來啦。孔子面赤于腮,臉通紅,很不好意思,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項橐在水塘里沐浴好爬上岸,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再也不東游,不出門了,往東不敢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我們很輕松的哈哈一笑之后領悟了什么,這個故事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即使學有所成的人也要隨時學習,能者為師無分長幼。一個真正把學習放著人生中崇高地位的人,一定會向比自己強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長的人虛心學習,而不會過于在乎自己的年齡,地位和身份。
《畫外音》‘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師說》’??鬃泳驮f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像孔子這樣一位學有大成的尊者尚且能做到不恥下問不忘勤學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三字經(jīng)作為一部蒙學經(jīng)典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在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之后開始告訴我們學習要持之以恒,那怎樣才能做到堅持,三字經(jīng)又會給我們舉什么例子呢?
《正文》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又講了一個人叫趙中令,讀魯論,所謂的魯論就是《論語》,魯國嘛,魯國的《論語》,我們今天讀的《論語》的本子也就是魯論這么一脈下來的。彼既仕,他都已經(jīng)當官了,學且勤,學的還更加勤奮。三字經(jīng)里這樣的敘述是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種傳統(tǒng)思想的背景的,什么背景呢?在古代出仕為官是成功的標志,你都當官了那么在古代當然是成功的。在古代你經(jīng)商哪怕你成為富可敵國的億萬富翁也和成功沒關系,仕農(nóng)工商,商在最后。第一等是仕,仕如果成功就是已經(jīng)當官成為國家的命官,就是成功的標志了,所以他講已經(jīng)出世為官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能放松學習反而應加倍勤奮,三字經(jīng)在講道理時是層層遞進面面俱到的。趙中令何許人也,就是北宋初年的趙普。趙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人,中令是他的官職,他的官職是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當時的趙匡胤還沒黃袍加身,在陳橋兵變時正是趙普參與了這件事情,趙普應該是非常重要的謀士,應該是黃袍加身的幕后導演人之一。所以當趙匡胤變成了宋朝開國皇帝趙普當然因為輔佐有功所以官運亨通,趙普年輕時熟悉吏事,就是非常熟悉政府管理層面的工作,但沒學問,學問不高,等做了宰相后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學問不夠,而宋太祖趙匡胤也經(jīng)常勸他讀書,晚年的趙普名位已高,宰相一級的人物了,但每次回家手不釋卷,根據(jù)《宋史》講,趙普只要下朝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關起門打開箱子取出書來整天閱讀,到第二天他上朝去處理政事時很多人發(fā)現(xiàn)他能引經(jīng)據(jù)典,處理事務井井有條有理有據(jù),有理論有實踐,大家都覺得很驚訝,不太知道他怎么能做到這一步,等趙普去世后家人打開他那個寶貝箱子一看,一部《論語》,也就是說他熟讀《論語》而且是帶著問題用心來讀《論語》。文鐘寄語:讀書要帶著問題用心來讀。三字經(jīng)都是前后照應故事不是隨便選的,他上朝碰到問題掛在心頭下朝回來去翻《論語》,看哪些孔夫子的和儒家早期弟子的教導有助于他去解決實際的政治問題。
《畫外音》后來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繼位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可卻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只會讀《論語》,而趙普的回答是我以半部《論語》輔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宗治天下,故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句美談。一部《論語》不到兩萬字而趙普卻花了大半輩子時間讀它,趙普從《論語》中都讀到了些什么呢?
《正文》也正因為趙普用心去讀書,把心貼到書上,所以他從儒家學說當中,從《論語》中汲取了很多為臣之道,他這個大臣當?shù)酶鷦e人不太一樣。有一次一名大臣應當升官但太祖趙匡胤歷來就不喜歡這人,就不批準不讓他升官,趙普堅決進諫要求把這人提拔起來,這就是儒家學術當中的一種‘執(zhí)言’,仗義執(zhí)言。太祖被他逼得都發(fā)火了,因為雖然是君臣,兩人也比較熟嘛,,太祖就說了句很蠻橫的話,我就是不給這人升官你怎么樣?皇帝跟宰相鬧成這個樣子。趙普說,刑罪是用來懲治罪惡的,賞罰是用來表彰和酬謝有功之人的,這是古往今來共同的道理,天經(jīng)地義,況且刑賞,刑罰和賞賜,刑賞是天下的刑賞不是你陛下個人的刑賞,你怎么能憑著自己的喜怒獨斷專行呢,太祖更憤怒了,臉上掛不住嘛,被自己大臣這么頂,而趙普緊跟在他身后盯著他,你走到哪我跟到哪,時間一長最終也得到了太祖的認可,這些都是讀書所得,用心讀書所得。
《畫外音》趙普雖身居高官但仍手不釋卷苦讀《論語》,他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三字經(jīng)用了六個字彼既仕,學且勤來強調(diào)即使事業(yè)有成就的人也不能停止學習,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學習的重要,但還會有些人會借口說自己沒有讀書的條件而逃避學習。那對于這個問題三字經(jīng)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正文》三字經(jīng)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也考慮到讀書的人,學習的人可能會有的各種各樣借口,如果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借口,我沒有讀書的條件的話,那三字經(jīng)告訴大家在歷史上有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他們讀書條件更差,差到不能差的程度,什么呢?連書都沒有但他們依然非常勤勉,發(fā)奮讀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這里講到兩個故事,一個是披蒲編,講的是西漢年間溫舒的故事,這個典故出于《漢書》,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路溫舒字長君 巨鹿東里人也 父為里監(jiān)門 使溫舒牧羊 溫舒取澤中蒲 截以為牒 編用寫書’《漢書-賈牧鄒路傳》,也就是講有這么一個人溫舒,他父親是里監(jiān)門,什么意思呢?這個官大致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居委會主任,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個官,所以家里是很貧窮的,貧窮到什么地步,溫舒從小就被他父親派一個活,去放羊,在放羊過程中溫舒取了沼澤中蘆葦這種比較長的植物的葉子,把它一點點截好,截成長短寬細差不多,干什么?用來抄書。在漢朝時紙張還沒大規(guī)模使用,主要是兩種書寫的載體,一個是竹簡一個是帛,絲織品。帛是非常昂貴的一般人根本用不起,竹簡相對比較便宜但也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搞到的,更何況制作竹簡還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程序。所以溫舒就采一些這種野生的蘆葦把它編起來抄書,來學習律令。通過他的學習慢慢變成了一個負責監(jiān)獄的,管理刑事的這么一個小小官員。由于他學有心得所以慢慢當?shù)倪@個官啊還似乎有點大,慢慢當起來了。當然從歷史上看溫舒的官職都是非常小的,從來算不上一個達官顯貴,他之所以能被列入正史恰恰是因為他這個披蒲編這件事情,恰恰是因為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讀書條件的精神,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才有機會列入正史。而削竹簡講的是一個遠遠比溫舒要著名的多的人物,誰呢,西漢時期著名的公孫弘。公孫弘,公元前200-121年,西漢淄川人。他少年時家里非常貧寒,為別人在海邊放豬來維持生活,自己利用放豬的空隙去削竹子,因為他買不起做好的竹簡,削竹子自己做成簡冊抄寫書籍,年輕時曾擔任過家鄉(xiāng)薛縣的獄吏,監(jiān)獄里的小小的辦事員,因為沒有學識書沒讀好,經(jīng)常發(fā)生過失做錯事所以被免職,從此他立下志向在一個叫麓臺的地方埋頭讀書,一直苦讀到40歲,花了幾十年時間,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下詔訪求這些賢良文學之人,當時的公孫弘已60歲,以賢良的名義應招被任命為博士,所以公孫弘是個晚成之人。公孫弘為相數(shù)年,他起身于鄉(xiāng)鄙之間居然能位極人臣,而直到今天還是有相當多的人對公孫弘推崇備至。他之所以能成功之所以能登上高位,毫無疑問他的這種持續(xù)苦學的精神,他的這種在貧困當中依然通過學習來掌握自己命運,改造自己命運的精神起了巨大作用。文鐘寄語:即使在貧困當中依然要通過學習不斷的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句話‘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不學習你的才能不能得到拓展,不學習你的本領不會增多,非志無以成學,你如果不立下學習的志向不發(fā)愿苦讀那你也不會學有所成。這一句‘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就是公孫弘講的,也確實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
《畫外音》披蒲編講的是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的故事,削竹簡講的是公孫弘將文字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閱讀的故事。彼無書,且知勉是說他們兩個都很窮買不起書但仍不忘勤奮學習。三字經(jīng)意在通過這兩個小故事勉勵后人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用功讀書。
歡迎瀏覽校園標語 其他產(chǎn)品的內(nèi)容,其總目錄: 校園標語
優(yōu)惠價:¥10元
優(yōu)惠價:¥10元
優(yōu)惠價:¥10元
優(yōu)惠價:¥10元
優(yōu)惠價:¥10元
幼兒園環(huán)境布置圖片
幼兒園環(huán)境布置
幼兒園教室布置
© 2005-2024 企業(yè)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yè)平臺│掛圖大師 版權所有,并保留所有權利。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qū)荷光路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部分文字和圖片素材搜集自互聯(lián)網(wǎng),部分轉(zhuǎn)載文章及圖片在搜集時沒有發(fā)現(xiàn)“信息來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電話:020-85662199 / 85660025 傳真:020-85662199
網(wǎng)址:http://smgc.net.cn